首页 > 信息报送
以情怀唤醒城市更新“历史基因”
来源: 海安市 发布时间:2024-10-30 字体:[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历史文化以各种方式保留在城市肌体里,历史文化街区是承载城市历史、文化变迁的空间载体。城市更新不仅是城市空间的重塑,更是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契机。在这一进程中,我们肩负着守护海安历史文化、让其在新时代重焕生机的重任。

坚守初心情怀,以文化沉淀赋能“内涵式”更新。海安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传统的民居建筑带着江淮地区特有的韵味,藏着无数代海安人的生活记忆。更新不能光是表面翻新,更是要实实在在的内涵式更新。要充分挖掘具有海安特色的文化符号,激活“历史人文”密码,讲好现存历史街区的胡同故事、街巷故事。聚焦“红色文化”,做靓苏北第一届参政会址、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等红色文化地标,让历史建筑成为“实景党课”载体;聚焦“非物质文化”,推动海安花鼓、海安道情、海安丝绸印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产生活,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功能延续、产业开发、旅游融合、文化展示等活化利用新方式;聚焦“农耕文化”,探索农业文化遗产、灌溉工程遗产等保护与发展新路径,打造特色田园等具有乡土气息的原始村落,合理延续既有功能,统筹推动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

厚植为民情怀,让人民记忆融入“参与式”更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人民群众不仅是见证者、受益者,更是参与者。探索“政府、市场、居民”共同参与城市更新共治共享机制,寻求可持续资金投入机制,充分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发展。鼓励改造主体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引入有偿便民服务以及与街区特色文化相适应的市场业态,通过多元收入实现微利可持续的利益平衡;坚持权利义务对等原则,促进产权主体出资对房屋的业主专有部分修缮更新,纠正产权人“等靠要”的传统观念,由“要我改”变为“我要改”;畅通企业单位和个人捐赠、资助参与等渠道,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历史文化的浓厚氛围。

永葆担当情怀,用久久为功勾勒“渐进式”更新。城市发展进入存量更新阶段,更强调城市品质提升、文化延续和文明传承。历史保护久久为功,于细微处显芳华。要根据海安地貌特征和地方历史文化风貌,因地制宜,因地施策。坚持最小干预、新旧交融、保护利用原则,采用“绣花”“织补”等微更新、微改造方式,修缮整治传统风貌的建(构)筑物,打造集商业、办公、居住、文化于一体的活力街区;引进先进技术,努力化解民生难题,因地制宜增加公共开放空间,补足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延续城市风貌,完善城市功能;加强重点地段建筑、雕塑设计引导,体现海安风貌特色,延续历史文脉,避免“千城一面、万楼一貌”。

城市更新不是要抹去历史痕迹,而是要在传承中重塑,让历史文化成为城市发展的独特标识,让每一个来到海安的人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从古老岁月一路走来的坚实脚步,都能领略到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独特魅力。我们要尊重自然、尊重历史,留住记忆、留住乡愁,以高质量城市更新构筑有温度的“人民城市”,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海安新实践贡献亚洲通智慧和力量。

海安市住建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城市更新服务中心主任 杨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