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于: 专业设置 >> 预防医学专业

预防医学专业

海南医学院预防医学专业本科教育计划

 

 

一、专业概况

学科门类:医学

专业名称:预防医学

专业代码:100401

授予学位:医学学士

标准学制:五年,高中起点普通高等教育

二、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与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熟悉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系统地掌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够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及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培养要求与特色

(一)培养要求

1 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要求

(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积极投身于公共卫生事业。

(2)热爱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牢固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

(3)遵纪守法,公正执法,始终将控制疾病、促进国民健康视为职业责任。

(4)树立正确的医学伦理观念,尊重个人信仰,尊重每一个人,理解其人文背景及文化价值。

(5)尊重和团结同事,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6)崇尚科学,坚持真理,富有开拓创新精神,不断追求卓越。

(7)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重视对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的学习和探索,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能力。

2 知识目标

(1)基本掌握生物科学和基础医学相关理论知识及研究方法,并能用于指导今后的预防工作实践。

(2)掌握生命各阶段的人体正常结构和功能及其异常情况下的各种变化特征。

(3)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原因、发生机制及防治原则。

(4)掌握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及心理行为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基本理论知识。

(5)掌握不同环境条件下有害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危害及影响因素。

(6)掌握人群健康研究的原理和方法,包括宏观的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方法及微观的毒理学方法。

(7)掌握健康有害因素的识别、监测和评价的知识和技能。

(8)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基本掌握卫生监督执法的基本方法和程序。

(9)熟悉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的知识和方法。

3. 技能目标

(1)具有对人群劳动、生活、学习环境存在的有害因素进行卫生监测的基本技能,掌握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执法的本领。

(2)具有分析人群健康影响因素、疾病发生及流行规律的科学研究能力。

(3)初步具有制定疾病预防和人群健康促进计划的能力,并能参与组织实施。

(4)初步具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基本能力及现场工作能力。

(5)具有对常见病、多发病防治和开展社区卫生保健服务的基本能力。

(6)在上级医师指导下,能联系实际开展调研、制定现场调研计划、组织实施,并具有初步分析、研究的能力。

(7)具有健康的心理行为、良好的人文修养以及较强的人际沟通协调能力。

(8)具备较强的计算机操作以及数据分析能力,能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文献收集及加工处理。

(9)能够运用一门外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并具有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

(10)具有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

4.行业及工作要求

(1)就业行业

主要为卫生事业管理部门(如卫生部、卫生局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医疗单位、出入境卫生检验检疫局、高等院校、医学科研单位等。

(2)行业工作要求

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遵守医德,遵纪守法,严谨求实,创新进取,执着追求,为我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事业发展和人民身心健康而奋斗。

具备基础医学、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具备从事各种疾病的预防、管理和研究工作的能力。

具备基础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人类疾病病因、病理分类鉴别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具备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社区卫生服务和健康教育与干预的能力,具备卫生事业管理、卫生法规的基本理论与技能。

(二)培养特色

立足海南,面向全国,培养具有热带医学和养生保健素养,适应国际旅游岛建设需求的应用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门人才。

四、主干学科和核心课程

主干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

主要课程: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病原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病理学、内科学、感染病学与热带病学、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卫生毒理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儿少卫生学、健康教育等共15门。

五、课程设置及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见附表)

(一)课程设置及说明

1.必修课50门,共3373学时(不含指导性学习284学时),其中通识教育课版块1146学时,专业基础课版块1488学时,专业核心课版块739学时素质拓展课板块118学时。选修课分为三个版块,其中专业方向课板块10门,共263学时;公共选修课需修满5分;第二课堂需修满5学分。

(1)通识教育课版块:主要开设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和医学人文课程。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医学人文课程包括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

(2)专业基础课版块:主要开设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包括细胞生物学、医学遗传学、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临床技能学、实验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感染病学与热带病学。

(3)专业核心课板块:主要开设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课程。包括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卫生毒理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儿童少年卫生学、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社会医学。

(4)专业限选课板块:包括大学语文、拓展英语、专业医学专业英语、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医学信息学、卫生事业管理学、常用应急救护技能、现代人际关系、循证医学等课程。

(5)素质拓展课板块:包括人文素质、专业基础、专业拓展、信息与科研方法和创新创业五类。

2.教学方法改革

(1)PBL教学法(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课程安排一定比例学时的PBL教学。

(2)指导性自学:绝大部分必修课程开展指导性自学。

(二)主要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

结合专业教育,开设早期实践教学课程;在各课程教学过程中,加强实验、见习,强化实践技能培训和实践能力培养;在临床实习和专业实习中强调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增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基础医学与相关课程实验

(1)“化学综合实验”课程:将基础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课程的实验教学整合为“化学综合实验”课程。

(2)形态学课程群:包括细胞生物学、医学遗传学、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等课程的实验教学。

(3)“机能学实验”课程: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课程的实验教学整合为“实验生理科学”课程,按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开设。

(4)病原生物学课程群:包括医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感染病学与热带医学等课程的实验教学。

2.医学人文技能:包括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等课程的实践教学,同时涵盖人际沟通、医学社会学等实践教学内容。

3.临床技能:包括诊断学、外科技能学和影像学等课程的实践教学。

4.临床实习:共24周,其中内科8周,外科4周,感染科4周,妇产科4周,儿科4周。临床实习前进行岗前培训,实习期间不安排寒暑假。

5.专业实习:共16周,其中社区卫生院2周,疾病控制中心14周。专业实习前进行岗前培训,实习期间不安排寒暑假。

6.毕业论文:共8周,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的设计、资料收集、整理分析、论文撰写与答辩。

7.第二课堂活动

(1)批判性思维与科研意识培养:通过开设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组织学生参加科研项目,学生进入研究室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为学生开设学术讲座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科研意识。

(2)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结合专业培养目标,通过专题讲座、学术报告、演讲比赛、文艺活动以及开展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等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课程考核及说明

所有课程结束后必须进行考核,考核分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

1.考试课程实施课程考核形成性评价改革,学生课程成绩评定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考核占50%,终结性评价考核占50%。过程性评价包括实验考试、标本考试、课堂讨论、小组学习、网上讨论自主学习、观察记录、教学实践活动、作业及出勤率等。

2.考查课程的考核方式可以为笔试、论文、调查报告、作品等多种形式,具体考核方式由承担课程的教研室制定。

3.实施三阶段综合考试,基础医学、预防医学等课程实行综合考试,设置基础综合考试、专业综合考试和毕业综合考核(三段式考核),任何一阶段未通过者,不能进入下一阶段学习/毕业,需留级或转换专业学习。其中,基础综合考试(第一阶段)在第二学年末进行,考核课程包括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病理学。专业综合考试(第二阶段)于专业实习前进行,考核课程包括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环境卫生、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及卫生毒理学。毕业综合考核(第三阶段)结合公共卫生执业医师实践操作考核方式进行实践考核。最后进行毕业答辩。

七、毕业及学位授予

在校五年按教育计划修完全部必修课程(含毕业实习和/或毕业论文)合格,并达到规定的选修课和第二课堂学分要求,品行操行鉴定合格者,准予毕业。

在规定时间内,所修读课程及外语考试达到学校要求,且品行操行鉴定合格者,由学校学位委员会授予医学学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