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教学 >> 专业设置 >> 正文

海南医学院中西医临床专业本科教育计划

日期: 2023-12-25信息来源:


一、专业概况
学科门类:医学
专业名称:中西医临床医学
专业代码:100601K
授予学位:医学学士
标准学制:五年,高中起点普通高等教育
二、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一种精神”“两种能力”“彰显个性发展”的总目标。
即创新精神及“岗位胜任力”和“领导力”的培养。
培养能在医疗卫生领域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工作的 中西医
临床医学应用型人才,并为他们将来从事中西医结合教育、科研、管理、对
外交流等方面的工作奠 定基础。本专业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是:具备良
好的人文、科学与职业素养;具备较为系统的中西医 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具备
较强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与临床实践能力;掌握相应的科学方法;具有自主学习、
终身学习和创新创业的能力;最终达到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
展。
三、培养要求与特色
(一)培养要求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主要掌握中医和现代医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
识,具备运用中西医结合理论对疾病进行中西医诊断、治疗的能力。
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良好的交流、适应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
将中医药理论、中医药文化、中医药临床实践等元素融入思政教
育,从而构建具有先进思政意识的中医药特色课教学,以此培养毕业
(1) 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
义和人道精神,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国防观念、诚实守信,忠于
人民,志愿为人类健康而奋斗。
(2) 热爱中西医结合事业,积极运用中西医结合理论、方法与手段,
将预防疾病、祛除病痛、关爱患者与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
业责任。(3) 尊重患者的个人信仰、理解他人的人文背景与价值观念差异,并
将马克思主义内蕴的人文关怀与中医药学人文智慧相结合,使在诊疗过程
中不乏人文关怀。
(4) 具有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交流的意识,使他们充分参与和配
合治疗计划。
(5) 尊重生命,重视医学伦理问题。在医疗服务中,贯彻知情同意
原则,为患者的隐私保密,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位患者。
(6) 尊重个人信仰,理解其人文背景及文化价值;尊重同事和其他
卫生保健专业人员,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7) 尊重同事和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8) 具备依法行医的观念,能够运用法律维护患者与自身的合法权
益。
(9) 在应用各种可能的技术去追求准确的诊断或改变疾病的进
程时,能够充分考虑患者及家属的利益并发挥中医药卫生资源的最大效
益。
(10) 具有科学的态度,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11) 具有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12) 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具有自我完善意识与不断追求卓越
的精神。
2.知识目标
(1) 掌握与医学相关的人文、社会、自然科学基本知识和科学方法,
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医疗实践。
(2) 掌握中医学和西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
(3) 掌握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诊疗基本知
识。
(4) 掌握必要的药理学知识与临床合理用药原则。
(5) 熟悉必要的心理学与医学伦理学知识,了解减缓病痛、降低
残障以及康复和临终关怀的有关知识。
(6) 熟悉预防医学与全科医学知识,了解常见传染病的发生、发
展、传播的基本规律和防治原则。
(7) 了解中医经典理论。
(8) 了解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动态和行业需求。
(9) 熟悉卫生法规,了解国家有关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法规。 3.
技能目标
(1) 运用中西医理论和技能全面、系统、正确地进行病情诊察、
采集病史的能力。(2) 系统、规范地进行体格检查的能力,规范书写病历的能力。
(3) 较强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的思维方法。
(4) 正确运用中西医结合诊疗技术、方法和手段对常见病、多发
病进行初步诊断治疗的能力。
(5) 一般急症进行诊断、急救及处理的能力。
(6) 具有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具有与同事和其
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交流沟通与团结协作的能力。
(7) 具有与同事和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交流沟通、团结协作的
能力。
(8) 具有对患者和公众进行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等相关知识
的宣传教育能力。
(9) 具有利用图书资料和信息资源数据库、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
研究医学问题及获取新知识与相关 信息的能力。
(10) 具有阅读中医药古典医籍以及搜集、整理、分析临床医案
和医学相关文献的能力。
(11) 具有运用一门外语查阅医学文献和进行交流的能力。
(12) 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培养特色
重经典、强临床,突出热带医学。
1.重经典,就是注重中医经典传承,注重经典课程的学习,注重中
医人才理论素养的提升和中医思维的培养,坚持中医经典课程的核心地
位,坚持中医经典教学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同时通晓中西医结合理论;
具有融合运用中西医理论处理疾病的临床能力;熟悉热带医学和中医养
生保健知识和技能;遵循 “中西并重,注重结合,立足临床,着眼应用”
的人才培养思路,按照 “两个基础,两个临床,中西并进,双轨合一” 的
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中西医结合应用型复合人才。
2.强临床,大力推行“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教学工作, 加强临床
教学内涵,加强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加强临床技能的训练和临床诊疗
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行业及工作要求
1.具备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2.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西医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常规,保证
医疗质量;
3.掌握寻找与开发中药新资源的初步能力和与本学科专业相关的
现代科学知识和技能;4.在临床工作中,继承、发展、提高中医文化遗产,积极探索、
验证对有肯定疗效的中医药疗法进行推广应用;
5.具有较强的自学和科研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
应用能力。
四、主干学科
中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五、核心课程
1.中医学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
医外科学、中西结合妇产科学、中西结合儿科学、中医经典选读、针
灸学共 10 门。
2.西医学课程
系统解剖学、生理学、临床技能、内科学、外科学共 5 门。
六、课程设置及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见附表)
(一)课程设置及说明
1.必修课 52 门,共3324 学时,其中通识教育版块 1018 学时,专
业基础版块 959 学时,专业核心版块 1347 学时,其中涵盖了素质拓展
板块 118 学时。选修课分三个版块,其中专业限选版块,共 22 门,共
545 学时;公共选修板块需修满 5 学分,第二课堂需修满 5 学分。
(1) 通识教育版块
主要开设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和医学人文等课程。思想道德修养课程
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
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式与政策、军事课、
体育课、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医学人文课程包括职业发展与
就业指导、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心理健康教育 、
创业基础、劳动教育等。
(2) 专业基础版块
主要开设中医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基础医学课程。中医基础医学课
程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医古文、中药学、方剂学;临床基
础医学课程包括系统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病
原生物学、病理学、医学免疫学、病理生理学、实验生理科学、药理学。
(3) 专业核心课板块
包括专业核心课及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及毕业实习、毕业
设计(论文)以及专业限选课。
专业核心课主要开设中医临床、中西医结合临床和临床医学课程。中医临床
学课程包括:中西医结合导论、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骨伤
科学、针灸学、推拿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学课程包括:临床医学课程
包括:临床技能、医学影像学、实验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急诊
医学、传染病学。
(4) 专业方向课板块
中医骨伤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中西
医结合耳鼻喉科学、中西医结合眼科学、中医养生学、中医饮食营养
学、中医康复学、中医健身学等课程。
(5) 专业限选版块
包括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大学语文、专业英语、拓展英语、医
用英语、中外医学史、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艺术鉴赏、医学社会学、
卫生法概论、医学统计学、中医科研设计与论文书写、中医养生学、
中药药理学、医患沟通技巧、常用应急救护技能、灾难医学、中医医
案学等课程。
(6) 特色选修版块
热带医学概论、热带病防治、热带病及热带病原研究进展、黎药
学概论等课程。
(7) 公共选修版块
人文素质、专业基础、专业拓展、信息与科研方法与创新创业五
类。
2.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课堂教学主
要采用案例式、探讨式、启发式、参与式、PBL、微课等教学方法。
(二)主要实践教学安排及第二课堂
1.基础医学与相关课程实验
(1) 形态学课程群
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学等课程的实验教学。
(2) “实验生理科学”课程
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课程的实验教学整合为“实验
生理科学”课程,按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开设。
(3) 病原生物学课程群
病原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等课程的实验教学。2.
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等课程的实践教学,同时涵
盖人际沟通、医学社会学等实践教学内容。
3.临床技能
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等课程的实践教学。4.
生产实习
临床实习 50 周,岗前培训 2 周。其中临床实习包括:内科 14 周、
外科 12 周、妇产科 8 周、儿科 4 周、针灸推拿 4 周,急诊科 4 周、影
像2 周、心电图 2 周。实习期间不安排寒暑假。一般在第八学期第 14 周进
行岗前培训。
5.第二课堂
(1) 早接触临床
第二学期开设中医诊断学课程 84 学时,临床见习20 学时;第1-3 学年
开展早接触临床的实践活动。
(2) 科研能力培养
开设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组织学生参加科研
项目,学生进入研究室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为学生开设学术讲座。
(3) 社会实践
结合专业培养目标,通过专题讲座、学术报告、技能比赛、演讲
比赛、文艺活动以及开展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和实践能力。
(4) 综合能力培养
通过要求学生参加“课外教学活动”,通过知识大赛、技能大赛
等形式,培养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课程考核及说明
1.实施课程考核过程性、终结性评价。学生课程成绩评定包括过
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其中过程性评价占 40%~50%,终结性评价占
50%~60%。过程性评价包括实验标本学习、课堂讨论、小组学习、网
上讨论自主学习、观察记录、教学实践活动、作业及出勤率等。
2.实施三阶段综合考试,中医基础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等课程
实行综合考试,设置基础综合考试、专业综合考试和毕业综合考核(三段式考
核),未通过者,不能进入下一阶段学习/毕业,需留级或转换专业学习。
其中,专业基础综合考试第二学年末进行,专业综合考试于实习前进
行。毕业综合考试着重考核学生掌握应用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
技能灵活地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危、急、重病症做出应急
处理的能力,于学生离校前举行。毕业综合考试严格按照中西医执业
医师资格考试要求进行,分为理论综合考试、临床技能操作考核(病史采集、辨证论治、体格检查和基本操作)。毕业综合考
试成绩(100 分)=理论综合考试成绩(实际得分/100)*50+临床技能
操作考核成绩(含病史采集、辨证论治、体格检查和技能操作)。
3.加强生产实习考核:生产实习按一门课程计算,分为实习期间
考核占 50%(轮转考核占 60%+出科考核占 40%)、实习后综合考核占50%
(理论占 60%,技能占 40%)二部分。
七、毕业及学位授予
在校五年按教学计划修完全部必修课程(含毕业实习)合格,并
达到规定的选修课和第二课堂学分要求,品行操行鉴定合格者,准予
毕业。
在规定时间内,所修读课程及外语考试达到学校要求,且品行操
行鉴定合格者,由学院学位委员会授予学士学位。
附表: 1.教学周时分配表
2.必修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安排表
3.选修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安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