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通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普  >  正文

科普

肺能造血,并非天方夜谭(科技大观)

阅读量: 更新时间:2017-04-16

  肺也能造血?尽管听起来不可思议,但这的确是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近期发表的一篇论文的内容。在此之前,人类一直认为,骨髓才是哺乳动物唯一能够造血的组织。

  来自美国加州大学的马克·卢尼教授与他的合作者们,使用一种被称为“双光子活体成像”的新技术,对活鼠的肺部进行观察研究,结果发现大量能生成血小板的巨核细胞聚集在肺部,并在此处生产出了小鼠全身血液中一半以上的血小板。

  有趣的是,他们发现,肺部不仅仅是巨核细胞生产血小板的工厂,更是多种造血祖细胞的家园。比如,当他们把健康的肺移植给有血小板生成缺陷的小鼠后,这些小鼠体内便能持续数月不断生成新的血小板。这说明移植过来的不仅有寿命并不太长的巨核细胞,还有肺中潜伏的巨核祖细胞,并且源源不断产生着新的巨核细胞。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小鼠的肺部还有多种其他类型的造血祖细胞和造血干细胞,它们甚至还能迁移到小鼠的骨髓中生根落户,在骨髓中继续造血。

  小鼠作为一种广为人知的实验动物,已经被证明在很多基本生理功能方面与人类极其相似。因此,科学家们相信,人类的肺很可能也同样是骨髓之外的重要造血器官。果真如此的话,这一发现对肺移植病人以及患有造血缺陷或异常的病人来说,其诊疗方法可能很快就会发生重大变革。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初就有科学家发现,血液留经肺部之后,其中的巨核细胞会减少,血小板则会增多。但这一“奇怪”现象一直无法获得解释,也缺乏合适的活体实验技术加以研究。马克·卢尼教授在攻读博士期间,在前人的技术基础上,发展出了双光子荧光显微方法。采用这种技术,能够在细胞乃至分子水平上观察活体组织。他的初衷是想用这项技术研究肺部免疫系统的工作方式,却意外发现了肺部的造血功能。

  这一发现的过程,恰好印证了近年来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一个趋势:新的发现往往有赖于实验技术的新突破,特别是各种物理学的实验技术手段:比如探测器技术的革新,将电子显微镜的“视力”提高到了逼近原子分辨率的水平;基于算法和技术变革的超高分辨率显微镜,则突破了可见光的极限,能够在活细胞中看到单个生物大分子的运动轨迹……这些有如魔法一般的“黑科技”,都是物理学与生命科学在学科交叉过程中结出的硕果。

  目前,人类还远远没有达到精深通晓自身运行奥秘的地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变革发展,类似“肺能造血”这样的惊人发现,绝不会是人类在自我认识道路上的最后一处“奇观”。尽管这一结论还需要更广泛的验证与更深入的研究,但它无疑大大拓展了人类的认知前沿,令我们有理由期待揭秘亚洲通的未知。


  《 人民日报 》( 2017年04月13日 22 版)

(责编:王吉全、崔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