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通

当前位置: 首页  >  旧站栏目  >  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

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核医学科发展纪实

作者:admin 阅读量: 更新时间:2012-12-13

2012115,对于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核医学科乃至全院医务人员来说是个值得庆贺和珍藏的日子。因为从北京传来了好消息:我院以综合评分第一名的成绩顺利通过了卫生部PET-CT配置专家评审。这标志着海医附院即将挤身于全国270家拥有堪称“现代医学高科技之冠”的PETCT的医疗机构行列,成为海南省第4获此配置证的单位之一。正电子发射型断层扫描仪(简称PET-CT的引进,将有助于提高附属医院的综合诊治水平和教学科研水平,造福广大海南的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加上此前2010年成为海南省首家卫生部中国医疗质量万里行“骨质疏松诊疗技术协作基地”,以及潘卫民博士获选中华医学会核医学专业委员会全国青年委员、海南省医学会核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候任主任委员,王身坚副主医师当选副主任委员海医附院核医学科这个原本名不经传的科室,这几年的快速发展着实让人刮目相看。其发展有什么奥秘呢?

以特色带综合,为促专科全面发展走特色之路

19969月,为了迎接三级甲等医院评审,海医附院成立了核医学科。科室当时仅有的1名外聘硕士毕业生、本院2名医生及1名护士在科室时任主任何其亮教授的带领下,开展放射性核素脏器显像、脏器功能测定与核素治疗工作,为医院顺利通过三级甲等医院评审立下了汗马功劳。随着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加上人才外流、设备陈旧落后等诸多因素,核医学科一度陷入了发展困境,在夹缝中艰难前行。如何找准实现学科专业跨越发展的突破口?接过“科室主任捧”的王身坚,确立了“以特有之为立特有之位”的办科理念,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发展方针,带领留下来的3名医务人员积极开展诊疗业务。当许多大医院相继放弃放射性核素敷贴治疗这一诊疗项目时,他们仍坚守着这一份执着,坚持开展并凭借4个小小的敷贴器,至今为止已使近4万名皮肤血管瘤、疤痕疙瘩、翼状胬肉患者解除了病痛,成为省内特色诊疗项目。在原有γ照相机开展的放射性核素全身骨显像、甲状腺显像、肾动态显像等检查项目的基础上,努力促成医院购置了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仪(SPECT仪)、甲状腺功能测定仪等,积极引进和开展甲状腺吸碘率测定,甲状旁腺显像,肝胆动态显像,亲肿瘤显像,肺灌注显像,骨髓显像,唾液腺显像,食道显像,下肢深静脉显像,131碘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癌及其转移灶治疗,32-胶体治疗海绵状(混合型)血管瘤、瘢痕疙瘩(增生)、顽固性癌性胸腹水,云克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恶性肿瘤转移性骨痛、强直性脊柱炎、甲亢伴浸润性突眼等新技术新项目。2009年,潘卫民博士继任科室主任后,坚持特色促发展的办科方针,引进双能X射线骨密度测定仪、全身立体治疗型骨质疏松治疗仪等设备,同时开展了放射性核素淋巴显像、局部脑血流灌注显像、心肌血流灌注显像、骨密度测定等,使检查项目从原来十余项扩展到现在的二十余项,几乎涉及全身各个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开设了血管瘤、甲状腺疾病、骨质疏松症等疾病诊疗专科门诊。病房从无到有,床位数从借用其他科室2张到独立拥有11张。医疗用房面积扩大了3倍余。尤其是近三年来,科室紧紧抓住国家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政策这一缕春风,顺应中国老龄化社会发展趋势,联合内分泌科、骨科、老年科、妇产科、放射科等相关科室成立了骨质疏松诊疗协作组,积极开展骨质疏松诊疗技术,为全省骨质疏松患者带来了福音。科室业务量增加了6倍,社会效益显著提高。

加强队伍建设,为学科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海医附院核医学科之所以能够在短短的时间内快速发展,这得益于科室注重人才队伍建设。10年前,科室仅有一部国产γ照相机和一台甲状腺功能测定仪,只能做甲状腺显像、吸碘率测定、肾图和骨显像,全身骨显像还是先分段显像后再把图拼接起来的,耗时费力、图像分辨率不高,且不能做断层显像。检查技术的落后加上队伍力量的薄弱和医务人员专业知识的匮乏,制约了科室的发展。虽然在医院的关心和支持下,200710月科室添置了一台SPECT仪,并在全科医务人员的努力下,诊疗工作日见起色,专科发展初具规模,但时任科室主任王身坚仍然觉得科室发展步伐还不够快。因为人才缺乏,业务难于做大,科研难于开展,学科发展更谈不上。为了保证学科可持续发展,他求贤若渴、筑巢引凤,千方百计引进专业人才。在这期间,曾经有1名副主医师、2名硕士毕业生前来应聘,由于种种原因最终都没留下。但王身坚并没有气馁。功夫不负有心人。2009年,在夏立平副院长的引荐下,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博士潘卫民怀着对核医学事业的执着追求,放弃优厚的待遇毅然从福建厦门只身加入到这支队伍中,并在他的努力下很快就新进了4名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硕士生和本科生。队伍力量迅速得到加强,基本形成了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较为合理的专业队伍。全科现有14名医护人员,其中医生7名、技术人员3名、护士4名;高级职称2名、中级职称5初级职称7名。在上级医师的传帮带下,硕士毕业的王超群、孙雯,本科毕业的周影、黄莹、严娟娟等一批年轻的医务人员迅速成长,在专业技术岗位上发挥着骨干作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使学科的综合实力得到了殷实的发展,也为核医学科腾飞插上了翅膀。近三年来,在潘卫民主任的带领下,全科医务人员克服种种困难,不断开拓进取,诊疗业务不断扩大,尤其是在131碘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癌及其转移灶,云克联合低频脉冲磁疗治疗骨质疏松症等方面已形成新的特色。科室开设了病房;医务人员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著作1部;首次申报并获得了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卫生厅科研项目1项、学校科研基金2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1项,其中参与完成的1项课题获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挤身于海南省医学重点学科行列,学科方向逐步形成。这些都实现了科室“零”的突破,学科的医疗水平和学术地位在省内知名度明显提高。

奏响和谐音符 为科室健康发展提供活力源泉

团结出力量,团结出业绩。核医学科的医务人员团结和谐在海医附院和广大患者中是有口皆碑的。这得益于核医学科所形成的精诚团结这一优良传统。全科14人中“80后”的就占了将近一半,平均年龄不足35岁,除了承担大量的临床工作和科研工作外,还要承担医学院各专业本专科的《核医学》、《放射防护学》、《放射防护与放射生物学》、《灾难医学》等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如何凝心聚力,继续打造一支精诚团结的队伍,充分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关键是“老同志”们立标杆树形象,率先垂范。为了推动学科专业发展,做大做强海医附院核医学科,让年青的医务人员有干劲、有奔头,时任科室主任王身坚在引进潘卫民博士后,为了给他提供平台,不仅主动向医院提出由潘卫民博士继任科室主任,而且主动支持和协助潘卫民主任抓好科室的行政与业务工作。当队伍中偶尔出现不和谐苗头时,王身坚凭借自己从事党政管理工作多年的经验,及时与大家谈心交流,稳定军心,消除疑虑;吴龙妙,这位见证核医学科从诞生到成长的“员老”,坚持在门诊工作16个年头,兢兢业业、任劳任怨;面对台风袭击、洪水戏谑,共产党员颜卫文挺身而出,带领陈勇等医务人员,扛沙袋搬砖头严防死守,保住了科室的大型医疗仪器设备;护士长陈鸿颜这位同事们喜欢称为“颜姐”的“管家”,扮演着多重角色,工作认真负责,把科室打理得井井有条。在“老同志”们的以身作则下,年青的医务人员也不甘示弱,邱秀娜、李丹不顾孩子小,放弃双休日休息,主动参与值班;谢权、孙雯这对新人,办完婚礼第四天就主动回到了工作岗位。一股学、赶、帮、超促进和谐发展的浓厚氛围悄然在核医学科蔚然成风,并得到了医院的肯定和患者的好评:科室2010年被评为医院先进科室、科研工作先进集体;涌现出了先进科室主任潘卫民,先进教师王身坚,优秀医生颜卫文、王超群。核医学科医护人员不仅在工作中努力进取,在医院开展的各项活动中也积极的参与,小小的科室,竟然在全院迎春文艺汇演上凭借出色的自编自导自演的相声、小品二度荣获三等奖、一度荣获二等奖。从点滴中展现了核医学科人员团结合作的精神,并为今后全科的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核医学科人爱岗敬业的精神风貌、无微不至的贴心服务加上水平高超的医疗技术,深受广大患者的赞誉。“附院核医学科医务人员不仅医术高明医德也很好,来这里治疗我们都很放心。”……一句句纯朴的话语,正是广大患者对海医附院核医学科医务人员感激之情的生动体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已经取得的一点成绩只能代表过去,未来的辉煌还需努力去创造。如何在全国6000人的核医学专业队伍中和500多家独立的核医学科室中占有一席之地?海医附院核医学科人深知自己脚下的路还很漫长,前行还很艰辛。但是,在党的十八大春风的吹拂下,全国的医疗行业又迎来了新一次的改革与发展,海医附院在改革的浪潮中又开始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快速发展的轨道上,核医学科也具备了高速发展的必要条件,科室必将以更宽广的视野、更开放的思维、更实干的作风奏响跨越发展新篇章,让我们更加笃信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核医学科。

海医附院核医学科全体工作人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