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通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特稿  >  正文

人物特稿

访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睡眠呼吸障碍诊疗中心主任张湘民教授

作者:wangyuanyuan 阅读量: 更新时间:2014-10-21

“海医,圆了我的大学梦”

——访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睡眠呼吸障碍诊疗中心主任张湘民教授

海医1977级二班(本科);1992年获得武汉同济大学硕士学位;1982年至1995年底曾在海医附院工作;后调到中山大学附院工作。硕士生导师,国务院特贴专家,广东省政协委员。有20多项发明和专利。

今年5月,在位于广州市天河区的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门诊大楼15楼睡眠呼吸障碍诊疗中心,笔者如约见到了老校友张湘民教授。见到母校来人专程来访,张湘民显得格外高兴,侃侃而谈……

读大学,那个年代许多青年人的梦想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头一年,张湘民和几百万有志青年一同走进了久违了的考场。有一部电影名字叫《我的1977》,比较真实的反映了那个时期的历史。拿到海医入取通知书,着实让张湘民兴奋了好长一段日子。

湘民的父亲原是国民党军野战医院的医生,后投诚加入解放军。由于这个原因,每每一有运动,回回拉不下,全家人也跟着一路从湖南城里下放到广东揭阳农村。1971年10月,湘民和姐姐一同插队来到海南东方、石绿生产建设兵团。半年的功夫,由于生产劳动表现突出,当上了卫生员。又被选派参加海南护士培训班,做了两年多兵团医院的护士。1975年,建设兵团解散。湘民转行到农场医院,当了一名医疗器械修理工。

谈及第一次高考,周围的人都说他幸运,他则认为平时的学习、基础知识的积累尤为重要。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

最难忘,那些曾教过我们的老师们……

交谈中,湘民说的最多的还是那些曾教过他的老师们。虽说过去了几十年,竟能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老师的名字、上课时的动作,连性格特点等都记忆犹新。

那个时期,能碰上有知识肯负责任的老师,是学生最幸运不过的事情了。大队小学,教语文和数学的老师都是广州名牌学校下放来的。那时所学的文化知识和做人的道理,真可谓终身受益啊。

初入大学,当时的母校学习氛围很浓郁,同学们都是怀揣着 “振兴中华”理想而来,都很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师生关系非常融洽,同学们经常到老师和校领导家里做客,就学习和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进行交流和沟通。当时的教师大多是“文革”时期由中山大学、广东省人民医院下放来海南的,也有50年代初期中山大学毕业分配来的。他(她)们知识面丰富,课讲的生动,同学们爱听。实验室在宿舍下面,教生化的陈历昌老师经常做实验到很晚,同学们也下去和他一同手工制作仪器;内科的陈广平老师带队实习,和同学们一同进行病理讨论,规范、效果明显;教解剖的汪兆霖老师在黑板上双手同时画图,颇有艺术大家的风范;教外科的罗伯城老师,曾在朝鲜前线为志愿军做过手术;还有教生理的邓子夫老师、教微生物的林碧瑚老师、病理的郭玉荣老师、临床的林炽星老师、妇产科的路青老师、内科的谢钦杰老师、外科的徐生淦老师等等。每个老师都是一个故事、一部书。

海医应该发展的更快、更好……

海医创办60年校庆时,他和一些同学回来过。在广州工作的同学也经常小聚,谈的最多的还是母校的那些事、那些人。对于海医的明天,校友们都寄予厚望:作为海南唯一一所高等医学院校,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和发展空间,应该发展的更快、更好。

此时,有人叫湘民参加院务会,研究医院改制和中心运作的事情。我们的交谈就此打住。

张湘民和他的发明

老校长林筱海住院时用张湘民新研制的蒸汽雾化器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