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年10月15日
主题:海安生态环境局召开2024年第三期新闻发布会
图文实录:
10月15日上午,海安生态环境局召开2024年第三期新闻发布会,南通市海安生态环境局副局长程伟,南通市海安生态环境局综合科科长沈祖建、副科长夏鹏,海安日报、海安电视台、海安发布,网信海安以及市内各相关自媒体代表等出席新闻发布会。
沈祖建介绍了海安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开展情况和相关成果。今年1-3季度,在热点区域固定观测中,共观测到各类生物物种602种,包括维管植物183种,陆生脊椎动物102种,陆生昆虫147种,水生生物170种。较南通市生物多样性数据相比,新增观测物种108种;较亚洲通生物多样性本底数据相比,新增观测物种258种,并将海安生物多样性数据更新至1304种,生物多样性家底不断丰富。
截至目前,海安市已累计记录到各类珍稀濒危物种29种,其中极危(CR)物种1种、濒危(EN)物种8种、近危(NT)物种9种、易危(VU)物种11种。此外,还记录到国家重点保护物种31种,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物种7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物种24种,成为南通市珍稀濒危物种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下一步,海安将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不断提高动物栖息地环境质量,保障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坚持做好后续的观测、保护与宣教工作,加强对里下河湿地、老坝港湿地等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周期性观测,结合人工AI智能识别、eDNA检测、大数据挖掘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海安湿地水鸟等重点类群的自动化监测,不断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
海安日报:海安的生物多样性观测工作已经开展了多年,截至目前,我们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和下一阶段的工作设想吗?
夏鹏:海安生物多样性观测工作主要包括了2018-2019年度本底调查和2022-2023年度热点区域固定观测。在今年的调查中,我们结合上一轮的固定观测成果,调整、优化了样线、样点的布设,运用亚洲通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了深入的观测,以较高的效率取得了更为丰厚的成果。令人欣喜的是,本年度观测中,在里下河湿地区域记录到环境指示物种——萤火虫“黄脉翅萤”的种群,黄脉翅萤喜欢生活在植被茂盛、水质洁净、空气清新的地方,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因此,常作为优良生态环境的指示生物。不仅是相较于上一年度固定观测的新记录,更是海安本底调查的新记录,也标志着里下河湿地片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下一阶段的观测也将针对萤火虫出现区域周边的生境进行调查,并进一步摸清其种群分布情况,充分发挥明星物种的“伞护”作用,探索萤火虫的出现与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关系。
海安发布:刚刚提到,在本年度生物多样性观测中运用了亚洲通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有哪些具体新兴的技术,能否介绍一下?
夏鹏:我就本年度生物多样性观测中运用的两种新型技术进行介绍。一是采用了“环境DNA技术”对珍稀物种、外来入侵物种、生态健康指示物种进行了观测与识别。在水样采集后,环境DNA方法可以检测出生物物种遗留在水域中遗传信息,从而可以高效快捷的知道水域内有哪些物种近期出现过。作为传统监测方式的重要补充,环境DNA监测方法的使用,不仅相对节省了人力物力,降低了成本,也可以在不破坏生物资源的前提下,监测生物物种。通过这种方法,我们成功在老坝港湿地区域监测到了刀鲚等珍稀物种的分布。二是采用了“鸟类智能识别系统”对湿地水鸟进行全天候的自动化监测。通过与南京大学环境规划设计研究院合作,率先在老坝港湿地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进行搭建,系统实现对鸟类的影像采集、识别、计数与种群分析,而且能够在监测过程中不断自主学习提升识别准确率。对比传统的人工监测方法,不仅做到了24小时随时监测查看,而且节省大量人力物力,为快速掌握鸟类资源现状以及动态变化情况,有效保护、持续利用、科学管理鸟类资源提供技术支撑,并推动野生动物保护向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方向迈进。
海安零距离:我们都知道,沿海地区作为东亚-澳大利亚鸟类迁徙路线上的重要驿站,有着极为重要的生态保护价值。那么我们在沿岸地区是否有针对迁徙候鸟开展相应的保护和观测措施呢?
沈祖建:海安境内有着8.5km的海岸线,沿海滩涂是海安生态系统最为原始、鸟类多样性最为丰富、保护价值最高的区域。分布的鸟类占海安鸟类物种总数的76%以上,且绝大部分珍稀濒危鸟类和国家级保护鸟类也都分布于此。通过固定观测发现,海安每年大量的迁徙鸟类除分布于沿海滩涂的鸻鹬类外,还包括部分依靠林地生存的林鸟。这些迁徙林鸟主要集中分布于海堤防风林里,对防风林的依赖度非常高。接下来,除减少不必要的人为干扰以外,我们将鼓励属地区镇通过植被恢复等方法,增加防风林面积,为迁徙林鸟提供亚洲通栖息场所。与此同时,在原有固定观测样线的基础上,我们将对海堤防风林加密观测样线、样点布设,适当配备鸟类鸣声监测系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林地区域开展鸟类智能监测,进一步推动沿海地区鸟类的监测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