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2024年1月11日在海安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海安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3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3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市上下在海安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南通市委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枢纽海安、科创新城”战略定位,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在宏观经济形势变化较大、困难较多的情况下,全市疫情防控平稳转段,经济运行回升向好,民生福祉不断提高,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年初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任务基本完成。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36.27亿元,同比增长6.0%;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1.0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512.9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4.8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城镇登记失业率4%;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幅度、市考以上断面优Ⅲ类水体比例完成南通市下达任务。
结合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确定的指标,31个主要指标中有27个指标达到预期水平。因基数较高,重点企业支撑不够,营收增长乏力,规上服务业重点行业营业收入增幅未达年初预期目标;因全球经济增长乏力,需求不振,企业订单大幅减少,外资投资意愿不强,实际使用外资未达年初预期目标;受今年厄尔尼诺和暖冬气候条件影响,秋冬季气温偏高,冷空气势力偏弱,全省大范围持续出现静稳天气,污染团在本地聚集持续时间长、覆盖范围广,10月中旬以后亚洲通空气质量急转直下,PM2.5年均浓度、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未完成南通市下达任务。
(一)生产供给稳步提升,产业能级不断增强
工业经济稳中有进。以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和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为抓手,深入开展“产业焕新 空间再造”三年行动,持续强链补链延链,不断积蓄经济发展动能。制造业创新转型、“双创”工作成效明显,获省政府督查激励。全年实现工业开票销售2382亿元,同比增长6.8%,总量保持南通第一;规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9.6%、10.5%;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71家,南通最多。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0家。鹏飞集团获评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新增江苏精品5个,铁锚科技获省长质量奖。建筑业企稳回升,施工产值超2000亿元,新增鲁班奖、国优工程奖、詹天佑奖5项,信拓集团晋升特级资质,苏中集团等4家企业进入江苏建筑业百强企业“综合实力类”前30名。在南通市率先组建建筑业服务中心,并正式揭牌运营。
服务业经济稳中提质。深入实施服务业繁荣发展三年行动,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全年实现服务业开票销售1230亿元,同比增长10%,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55家。天楹入选省两业融合标杆引领企业,新增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1个,两业融合试点企业3家、试点区域1个。枢纽优势持续巩固,商贸物流园获批国家示范物流园区,开行中老班列、中俄接续班列,上港集团ICT项目开通进口航线,入选省多式联运精品线路2条。铁路物流基地到发量突破200万吨,凤山港集装箱吞吐量4万标箱,保税物流中心进出区贸易额2.2亿美元,期货交割量超100万吨。集聚星湖001、财富客厅、中大街、澳联商业广场等特色街区和商贸中心,成功举办“人间烟火 谭港夜市”“公益夜市”“啤酒节”“电商购物嘉年华”等多场主题消费活动,新增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1个。
项目建设成绩喜人。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9%、建安投资增长11.8%。新开工5亿元以上重大项目28个、新竣工重大项目28个、达产项目10个,认定专精特新项目14个,获南通市项目建设“龙虎杯”。省市重大项目建设推进有力,4个省级重大项目和26个南通市级重大项目全部开工建设,项目数、开工率、投资完成率持续保持南通领先。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有序,北材科技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弘盛新材料等一批项目顺利竣工达产。“二期现象”成效亮眼,全年新开工土建类“二期项目”16个,其中5亿元以上重特大项目9个,亚太、鹰球等一批重特大二期项目密集开工,“二期现象”获新华日报等媒体关注点赞。
现代农业稳中向优。“5+N”产业体系逐步健全,全年粮食总产62.47万吨,稻麦单产全省十八连冠,建成高标准农田示范区4000亩,粮食安全责任制落实到位获省政府督查激励。生猪、果蔬、禽蛋、水产品等“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桑蚕产业转型加快。承办全省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现场推进会,高分通过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中期评估。入选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重点县,获批全省“2022-2023年度优质粮食工程建设示范县”。家惠油脂获评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新增省级示范家庭农场5家,培育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1个。新建寻味村邮驿站38个, “寻味海安”模式全省推广。
金融上市稳健运行。12月末,全市各项贷款余额2213.4亿元,较年初增加345.8亿元,贷款总量居南通六县市第一。其中:制造业贷款余额428.6亿元,占比20.2%,总量、占比保持南通第一。金融赋能科技发展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全市“苏科贷”“知识产权质押贷”等科技类贷款余额达92亿元,供应链金融平台新增“活体抵押”“预付款质押”等功能,蝉联省金融生态优秀县。建筑企业金融助企纾困有效开展,非法集资、非法放贷等领域风险隐患排查加强,金融领域重大风险有力稳控。上市挂牌进展有序,互邦电力完成北交所申报,增光科技实现新三板挂牌,完成辅导备案企业2家,入轨股改企业9家,进入创新层企业2家。
(二)创新转型深入推进,增长动能更加强劲
创新动能持续增强。高企培育三年行动深入实施,高企培育入库110家,较上年增加4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817家,净增高新技术企业90家。与省产研院等6家高校院所达成战略合作,完成产学研合作项目286个,新增原创性科技成果21个,荣获省科学技术奖5项。高新区综合评价位居省级高新区第四,高创智谷科创园获评国家级孵化器,铁锚科技省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新增博士后工作站8家,培育省级企业研发设计平台10家,获批省级小型微型企业创新创业基地2个。新增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家、优势企业2家,新认证中国驰名商标1个,新获省专利优秀奖2项,获评省知识产权建设示范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6308件,新增759件。第十届创新创业在海安、两院专家走进海安、上海卫星工程所专家智力回报家乡等主题科创活动成功举办。
人才队伍不断优化。出台“人才强市30条”,深入实施“海安英才”计划,选聘37名“创新发展指导员”服务科创人才项目,全年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32人、省“双创人才”17人,南通市“江海英才计划”8个。新增海安籍院士1人。高新区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总站获批成立,引进博士后17名。人才公寓建设推进有序。“海安名家、名师、名医、名匠”培养工程扎实推进,评选市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0名、星级乡土人才67名。
数字经济加快赋能。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三年行动深入开展,建成区域经济大数据平台,“海安云”投入运营,全年完成“智改数转网联”项目600个,南通第一。新增省首台套1家、南通市级智能车间10家、两化融合贯标企业14家、星级上云企业153家,打造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1个。开发区获评省“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特色产业基地。累计新改建5G基站502个,建成三千兆示范小区48个,5G用户数达14.6万户。
(三)改革开放不断推进,合作空间持续拓展
内引外拓齐头并进。“招商引资突破年”活动持续推进,盒马食品智能产业园、国际塑料城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户。全年新签约并注册5亿元以上内资项目42个、3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13个。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203.8亿元、外资到账1.55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额5016万美元。持续推进“5520”重点外贸企业培育计划,珀泰蓝卫浴、荣威运动获国家海关AEO高级认证,获批省内外贸一体化试点企业3家。创成省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1个。组织企业参加境外国际展会超100场次,建立跨境电商海外独立站17家。
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持续走实。上海卫星城建设方案出台实施,在沪乡贤大会等活动成功举办。长三角地区新签约并注册项目37个,占项目总数比例63.8%。上海港(ICT)项目开行35航次,吞吐量1374标箱。开展长三角地区高校院所产学研对接活动46场次,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19项,联发、天楹等企业在上海、杭州相继设立研发中心。公共服务领域共建共享加快,长三角区域内实现双向异地就医医保直接结算,与张家港、吴江等9个地区签订“跨域通办”合作协议,教育领域“苗圃计划”“菁英计划”有序落实,医疗领域“协同创新中心”深度合作。沿海生态景观带建设任务完成,企业向海发展步伐加快。海略两地对口协作领域不断拓展,两地领导互访常态化、制度化。
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出台推动经济运行率先好转“36条”,集成创新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举措“88条”,高效落实惠企政策,专班服务市场主体,营商环境持续向好向优。审批服务前延后伸,重大项目全链代办,容缺受理、经营许可清单管理、“一件事一次办服务规范”入选省级试点。处置批而未供土地4402亩,盘活闲置低效用地1626亩,整改违法用地381亩,获评省土地执法先进市。国防动员体制改革顺利实施到位。持续深化国企改革,规范政府投资基金管理,国资监管运营水平有效提升,盘活处置收益超6亿元。经济发达镇行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开发园区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
(四)城乡融合步伐加快,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城市功能更趋完善。《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获省政府批准,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有序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巩固提升。城市更新有序推进,老广电中心、鑫来路东侧等区域完成搬迁。优化房票安置政策,成立房地产一站式服务中心。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主体完工。通榆路下穿海洋铁路段、328国道城区段完成改造,丹凤路改造工程即将通车。上湖创新区、新通扬河生态区、西南科教新城综合性开发稳步推进。提标改造供水管网120公里,亮化改造农路40公里,农村危桥动态清零。扎实开展市容优化、控违拆违、物业提升等专项整治,改造提升老旧小区4个。
乡村振兴走深走实。“区域示范 全域整治”和美乡村建设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出台,村庄清洁百日攻坚、区域示范先行、农房改善提升等专项行动有效开展,蝉联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评估第一等次。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富民强村帮促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乡村振兴示范、先进村创建接续推进,曲塘镇刘圩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南莫镇、李堡镇获评省生态宜居美丽示范镇,白甸镇周垛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村集体经济稳步壮大,村营收入超65万元全覆盖。
绿色发展卓有成效。创成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环境领域真抓实干获省政府督查激励。市考以上断面水质优Ⅲ比例连续三年达100%。PM2.5年均浓度为33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为80.5%,重点建设用地土壤安全利用率保持100%。工业园区规划环评实现全覆盖,生态红线和生态空间管控区监督管理机制逐步建立。搭建亚洲通能耗总量库平台,有效收储6180吨标煤节能量。培育省级绿色领军企业2家、绿色工厂6家,获评环保信用等级绿色企业24家。
(五)民生事业均衡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社会保障扩面提质。疫情防控经验持续巩固拓展,市应急医院正式开诊,村(居)公共卫生委员会实体化运行。新增就业、再就业1.5万人,城乡居保转企保6630人。法定人群社保全覆盖推动加快,基本医保参保人数83万人,城乡居保覆盖率98.9%,城乡居保基础性养老金增至208元/月·人。全年发放低保、特困供养资金等各类救助资金1.56亿元,支出慈善款2900万元。
惠民工程落地落实。20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教育现代化加快推进,成功创建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市、省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达标比例84.38%,省优质幼儿园覆盖率76.51%,均创历史最好成绩。新建、改扩建教育重点工程14项。国家卫生城市复审通过,国家卫生镇覆盖率100%。集团办医实体化运作,人民医院、中医院均入选省级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单位,中医院获评三级甲等中医医院。获评全国生育友好工作先进单位,普惠托育工作成效明显获省政府督查激励。探索“公建民营”养老模式,新增养老机构3家、养老床位400张。全年开展基层公共文化“三送”活动480场、各类文艺演出1155场。市图书馆晋级“国家一级图书馆”。
社会治理全面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健全,“雷霆行动”成效显著,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持续下降。一站式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体系全面建成,“精网微格”做深做实,成功化解一批信访积案,网格化治理达标率连续六年南通第一。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风险专项整治巩固提升和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两个行动”,扎实推进基层安全生产和消防监管能力建设,本质安全水平持续提升。
总体看来,在发展面临形势错综复杂,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不利因素增多,国内周期性和结构性矛盾叠加的背景下,我们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风险,全市经济社会保持稳健发展,但发展中一些问题和矛盾还比较突出:受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相互交织影响,亚洲通个别传统产业整体市场需求萎靡、企业投资热情不高,部分重点外贸企业订单下降明显、产能利用不足;项目有效投入尚需加大力度,土地资源、能耗指标、环境容量等资源要素制约依然突出;公共服务的供给与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还有差距,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还需付出更大努力。对此,我们将认真分析原因,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二、2024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仍将十分复杂严峻。做好2024年工作,对于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枢纽海安、科创新城”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我们要努力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根据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亚洲通全委会精神,综合国内外发展环境和亚洲通经济运行态势,建议2024年亚洲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安排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力争6.2%。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4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
——规上服务业重点行业营业收入增长10%。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其中工业投资增长5%;制造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7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
——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南通市下达任务。
——实际使用外资完成南通市下达任务。
——新增规上企业数280家。
——本外币存贷款增长5.5%,其中贷款增量力争100亿元。
——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86%。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提升1个百分点。
——高新技术企业数净增100家。
——每万人拥有高价值发明专利数14.5件。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与经济增长同步。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0.6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
——每千人口拥有0-3岁婴幼儿托位数5个。
——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90%。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完成南通市下达任务。
——市考以上断面优Ⅲ类水体比例完成南通市下达任务。
——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PM2.5平均浓度完成南通市下达任务。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面积稳定在120万亩以上,产量完成省市下达任务。
——完成南通市下达地方储备粮原粮4.3万吨、成品粮1600吨任务。
——生产安全事故发生数下降10%。
——群众安全感98.5%以上。
2024年亚洲通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以及南通市委全会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部署要求,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五个海安、五个强市”建设为统领,深入实施“枢纽海安、科创新城”发展战略,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奋力书写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海安答卷。根据上述目标和总体要求,2024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一)坚持产业强市,全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深入开展“产业焕新 空间再造”三年行动,做强主导产业,调优培育链条,鼓励靠大联强,引导兼并重组,推动重点集群扩量提质。全年完成工业开票销售2525亿元以上,确保同比增长6%,力争8%。工业经济总量保持南通第一。深入实施“5123”大企业领航工程,净增应税销售亿元以上企业30家、50亿级企业1-2家,数量领跑苏中。持续打造“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双名城,新增国家级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家。更大力度推进企业上市,新增报会企业2家、挂牌企业2家。完成建筑业施工产值2240亿元,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增长10%以上。争创南通市市长质量奖及提名奖1个,省质量信用AA级及以上企业2家。
推动服务业跃升发展。完成服务业开票销售1250亿元,同比增长8%。加快科技服务、管理咨询等新兴服务业项目招引,布局发展楼宇经济、平台经济、总部经济,提升上湖创新区、商贸物流园、两区科创区等平台载体功能。促进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打造市级以上两业融合企业2家、现代服务业领军企业2家。争创国家物流枢纽城市,铁路物流基地到发量200万吨以上、凤山港集装箱吞吐量4万标箱以上。增强万达广场、星湖001、财富客厅集聚效应,推进特色街区提档升级,招引一批高端品牌、区域首店,打造高品质城市商圈。出台更具吸引力的促消费政策,持续办好“海量优惠·安享消费”系列活动,鼓励扩大新能源汽车、家居、家电等大宗消费,推动住宿餐饮、批发零售、休闲娱乐等传统消费加速回暖。
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聚焦粮足果丰,实施省种业振兴“揭榜挂帅”项目,推进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和灌区现代化改造,深化省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县创建,力争稻麦年单产保持全省冠军水平。实施“五个一”特色乡土产业提升工程,力争创建特色产业镇1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1个。积极发展数字农业、休闲观光、农耕体验、节会活动等新业态,开拓农产品精深加工、预制菜等新领域。
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释放民间投资强劲活力,强化项目入库储备,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做优项目服务指导,打通项目建设绿色通道,推进项目“极简审批”“拿地即开工”,实现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和申报材料最简化、工程报建手续多证齐发。全速推进项目建设,新开工亿元项目70个,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28个,认定专精特新项目12个,入选省级重大项目7个、南通市重大项目21个以上;新竣工5亿元以上项目12个以上、达产10个。实施技改项目200个,完成制造业投资额超300亿元。
(二)强化创新驱动,推动新旧动能加速转换
优化创新生态。锚定创建更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县(市)目标,充分发挥科创委作用,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持续开展服务企业科技行、企业家走进大院大所、两院专家走进海安等活动,深化与省产研院等高校院所对接合作,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280项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额超60亿元。深入实施高企培育三年行动计划,深度挖掘基础好、潜力大的科创型企业,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00家。建立健全五级梯次培育体系,深入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小升高”企业培育。
打造科创平台。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揭榜挂帅”攻坚关键技术,新增省级以上企业研发平台9家,打造一批联合创新中心。提升产业研究院运营质效,支持海安南京大学高新技术研究院申报省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太原理工大学海安产业研究院中试车间建设。推动两区科创园等平台引入专业化运营机构,加速构建一体化科技创业孵化链条,新增省级双创载体不少于2家,全力争创国家级高新区。推动中意生态园科创项目集聚示范区建设,引导恒科众创城等科创载体完善配套设施。
集聚创新人才。聚力招引符合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方向、能够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的产业领军人才,统筹推进国家级、省级、南通市级重大人才工程,引进产业领军团队4个、高层次人才项目50个、高技能人才1600人。开展“千名学子、家长看海安”活动,全年新增高校大学生4200人。建立健全“1+3”人才政策体系,优化行业人才培育制度,上线运行“海安人才综合服务平台”,新增人才公寓500套,切实提升人才幸福感、满意度。
加快数智赋能。主攻“智改数转网联”新型工业化推进路径,激活转型发展关键增量。加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新改建5G基站400个,推动千兆光网、移动物联网在各类园区深度覆盖,适度超前布局算力中心,争创省级“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加快“上云、用数、赋智”步伐,支持龙头企业开展应用示范,建强以巨联科技、上海交大研究院为代表的服务商资源池,提供普惠性解决方案,实现规上企业免费诊断全覆盖,改造完成率超30%。推广“数字+”场景应用,培育一批工业互联网标杆企业、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新增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1个、两化融合贯标企业10家,星级上云企业突破400家,智能车间和工厂覆盖率超10%。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积极培育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产业,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三)深化改革开放,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
全面增强开放合作。更好地融入苏南、接轨上海,全力打造上海卫星县城。积极参与长三角产业分工,有针对性地开展跨江融合集群式招商,推动亚洲通产业链与上海、苏南开展合作,探索海安—昆山台商合作园区合作建设模式。引导重点产业龙头企业与长三角地区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建立长效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中意生态园常态化开展与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的经贸合作。加快培育涉海龙头企业,提升海洋产业比重。加大对口协作帮扶力度,在产业、人才、消费等领域助力略阳乡村振兴。
加速拓展外向型经济。深化以商引商、能人招商、资本招商,优化项目预审、决策、推进、考核机制,着力招引一批强链补链延链项目。新招引5亿元以上内资项目42个、3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11个、科创项目160个。强化重点外资项目履约到账,推进现有外企增资扩股, 拓展多元外资到账渠道,力争在资源类、并购类、基金类外资到账方面取得更大进展。服务好伊顿变压器等新落户、新投产外贸企业,加快国际塑料城等项目建设,加速总部型进口项目签约洽谈进程,探索外贸集聚区发展,持续扩大外贸规模。支持重点企业不断扩大“一带一路”、RCEP“朋友圈”,鼓励制造业、建筑业抱团出海,实现对外直接投资额5000万美元。
统筹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推进“一网一门一次”政务服务改革,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着力推进项目“拿地即开工”,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坚持“亩均论英雄”,基于资源利用绩效评价实施差别化政策,有序推进高耗低效企业改造升级、淘汰退出,推动资源要素向优质企业集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优化调整供地模式和出让价格,鼓励“工业上楼”,处置批而未供土地2000亩、闲置低效用地1000亩,进一步提高开发强度和集约利用水平。健全完善项目共引共建共享机制,推动集聚集约发展。落实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全面加强国资监管。高质量做好“五经普”工作。
(四)加快城乡统筹,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持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稳步实施重点区域城市更新,改造提升闸东路39号、曙光新村等老旧小区。分析研判成片开发片区土地征收实施情况,对部分片区范围、实施计划等适时调整修改,确保片区征收按序时实施到位,编制2024年新一轮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有序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联合头部房企打造高品质住宅,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启动廉政教育中心、安福园等重点工程建设。新改建南海大道西延等市政道路4条,升级改造328国道西段辅道,修缮重点干道35公里。配套建设供电主通道,新建新能源汽车共享充电桩100个。积极推进通台联网供水工程,加快中俄东线天然气管网建设。加强东如高速、328国道改建等项目对接,抢抓新长铁路扩能改造契机,规划打造第二物流基地。上湖创新区加快总部集聚区建设,新通扬河生态区统筹推进安置房、康养项目。持续开展撤并集镇环境整治、改造提升,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小城镇。
全面建设和美乡村。加快推进“区域示范、全域整治”和美乡村建设,持续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国家级标准化试点改革,总结推广一批可复制经验。全面开展村庄清洁攻坚,加大公共空间治理力度,新建改造农村户厕1万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62.7%,建成一批“美丽庭院”。 试点开展全域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同步提升村庄保洁市场化、机械化、一体化运作水平。强化农业废弃物源头减量、收集利用,推动秸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5%。注重点面结合,高质量打造一批示范村、示范带,新增省级特色田园乡村3个、绿美村庄3个、生态宜居美丽示范镇村13个。实施“三师”下乡行动,推动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优功能、强管护,规范农民建房,提升镇村形象。
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强化精准溯源管控,用好减煤减排、抑尘降尘、禁燃禁放“组合拳”,PM2.5平均浓度、优良天数比例实现南通下达任务。统筹推进北凌河、栟茶河等重点流域片区综合治理,全面开展入河排污口分类整治,提升水环境质量,确保市考以上断面水质优III比例100%。开展耕地安全排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严守土壤安全底线。跟踪各级工业园区规划环评落实情况,推进纺织印染、家具制造等重点行业整治提升。加强排污指标总量管理,探索排放指标市场化交易。完成节能降碳技改项目10个,新增省级以上绿色工厂4家,通过清洁生产审核企业15家。
(五)深化社会建设,推进民生保障新提升
持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就业促进机制和服务体系,加大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力度,打造全省高质量就业先行区。推动社保扩面提质,新增城乡居保转企保5000人。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提升医保基金管理质效。推动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提高社保覆盖面、多样性和参保率。扎实开展社会救助扩围增效,精准认定困难对象,及时落实帮扶政策,引导慈善组织、专业社工、志愿服务队伍等多元主体参与扶弱助困,实施有针对性和差异化的救助服务。
加大公共服务供给。结合人口变化趋势,动态调整初高中结构规模,优化整合小微学校,加快推进实验中学、明道幼儿园异地新建,争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充分发挥县域医共体五大高质量管理中心作用,持续完善分级诊疗体系,优化基层卫生服务网点布局。支持人民医院争创三甲医院。加强“一老一小”服务保障,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推进主城区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推动“幼托一体化”区镇全覆盖。推进数字场馆线上平台建设,新增24小时城市书房2家,公共文化服务基层配送不少于1500场。
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强化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各项措施,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持续提升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工作质效,深入开展社会面治安管控集中清查“雷霆行动”,依法严惩“盗抢骗”“黄赌毒”“食药环”等群众反映强烈的违法犯罪。建强市镇村三级社会治理中心平台,规范网格化工作体系。推进更高水平法治海安建设,争创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抓好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整治等行动,严格落实安全监管责任,强化食品药品监管、公共卫生预防、金融风险防控等公共安全保障,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各位代表,山长水阔不辞其远,风摧雨折不改其志。海安正处于跨越发展的关键期,做好2024年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将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支持、关心和监督下,紧紧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牢牢把握发展机遇,以敢为人先的勇气,敢谋新篇的魄力,敢于担当的作风,牢记嘱托、感恩奋进、锐意进取、走在前列,致力打造“五个海安”、加快建设“五个强市”,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海安新篇章!